德语媒体看谷歌事件

对谷歌的赞扬声如潮

谷歌公司与中国政府摊牌、把搜索引擎撤离中国的举动引起德语媒体评论如潮,不少媒体批评中国对互联网的检查、赞扬谷歌公司的决策。

《法兰克福汇报》写道:”指责谷歌把互联网自由的问题政治化,是很荒诞的说法。中国过去和现在的政策都是剥夺公民的行为能力、不让他们对国内的事件和状况做出自己的判断。遗憾的是,多年来外国对此表现出过分理解的态度,导致共产党进一步强化了这一做法。”

《法兰克福新闻报》写道:”谷歌此举至少把人权置于商业利益之上。现在是那些向中国屈膝、为了生意大谈’以商促变’的人应该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了。他们希望,如果中国与全球经济充分结合,长期来看,中国的政策将发生变化,而去年以来,中国已是全世界出口业冠军。”

《波罗的海日报》写道:”今天在中国,每当涉及到诠释问题的专利时,防火墙和互联网检查就开始发挥作用。前总理科尔的媒体顾问巴赫尔说过,北京意识到,’一克信息的重量超过了一千吨的观点’。作为西方第一家大型服务业的公司,谷歌把搜索引擎迁往香港,以此反抗了北京的指令。”

也有一些媒体认为,谷歌的决定有其经济原因。用《萨尔布吕肯日报》的话说,谷歌”与中国检查部门做斗争并非道义上的英雄行为,而是一项企业经济方面的理智决策”:

“谷歌在中国四年并没有谱写出一部成功史。它在中国每年的两亿美元生意在销售总额中勉强只占百分之一。中国的管理部门阻止美国人发挥自己的市场主导作用。在这样的条件下,谷歌想必认识到,中国市场的风险大于机遇。”

《德国金融时报》写道:”把网页迁往香港的同时,谷歌在快速增长的中国互联网市场上还留下了一个立足点。这家公司实际上没有别的选择:它要么取消与中国的合同,也就是彻底离开中国。这样,它虽然成了英雄,但却失去了中国市场。要么它收回先前发出的威胁,但就会有失去世界各国人民信任的风险。所以,转移到香港是保住面子的投降方式。”

《弗伦斯堡日报》提出的问题是,谷歌撤离中国大陆、转往香港,”这样的做法对谁有利?”该报接着写道:

“反正对言论自由不利。从数百万人口的大都市香港流向大陆的所有信息都会受到透视和过滤,不过现在这一切不再由谷歌自己自愿进行,而是经由北京的新闻检查部门。过去自我检查领域内有一片灰色地带,现在它正在变成一片漆黑。为消除互联网的障碍而进行的斗争也就彻底失败了。”

摘译:王羊 责编:叶宣

本文摘自或节译自其它媒体 不代表德国之声观点

谷歌的撤出意味着什么?

很多专家的认为,谷歌撤出中国是一个严重的错误。股市对此已经做出了反应。这步行动对于谷歌到底意味着什么?这是一种投降吗?谷歌的力量何在?

股票市值高达1800亿美元的谷歌是全球最贵的品牌,其价值比麦当劳、迪斯尼和通用汽车加起来还多。另外他们的产品都只是虚拟的,碰不到摸不着的东西。”我们的理念是:让全球所有人都能够获取信息。这是我们的任务。”,谷歌创始人之一的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强调。他还补充道,这个任务是相当重要的。每个人都能获得网络上的所有信息 – 没有审查而且是免费的。

1998年,两位斯坦福大学学生谢尔盖·布林(Sergey Brin)和拉里·佩奇(Larry Page)用10万美元的启动资金开始了他们的事业。当公司在2004年上市以后,两位创始人一夜之间成为亿万富翁。从那以后,他们以令人窒息的速度开始实现他们的抱负。

审查与自我审查

不光在集权的中国,很多国家在信息自由流动方面都有小问题。比如在德国,色情图片和恐怖分子的网站也是被禁止的,这项审查任务是由这家美国搜索引擎自己完成的。而自我审查也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很多信息没办法受到真正的检查,因此也出现了很多漏网之鱼。不过,民主国家都有法律明文规定那些内容是遭到禁止的,并且这些法律在通过之前都经过议会的激烈辩论。而中国政府一直强调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审查网络,但并未给出具体的法律内容和审查标准。

谷歌从中国的退出使得公司从一项不受欢迎而且浪费时间的任务中解放了出来。现在谷歌的自我审查被中国的国家审查所代替。

谷歌又成了”好小伙(good guy)”

谷歌的这一战略性决定让美国的很多专家皱眉。虽然该公司在中国只是排名第二,位列中国的搜索引擎百度之后,但谷歌还是因此在一个急速扩张的市场失去了重要的广告收入。而且,诸如戴尔、惠普这样的电脑公司在自己手机产品上采用了谷歌公司设计的系统软件,现在这些产品在中国市场上的前景也尚不明朗。

谷歌”为所有人免费提供一切信息” 的形象因此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与此相对,谷歌也改善了他们在人们心中作为信息寡头的形象。毕竟,谷歌自己也是西方数据保护者监查的对象,因为他们把用户的个人信息制作出来并将这些数据卖给了广告商。经过很长一段时间以后,谷歌又成为了”好小伙 “,而中国的互联网用户则会对他们国家的审查制度有更为深切的感受。

作者:Jan Tussing/张帆 责编:叶宣

德国之声

收藏与分享

标签: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