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络流行语说明了什么

中国一年来网络流行语之多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这些流行语有搞笑、调侃等特点,不少流行语则是无确定意义的晦涩隐语。评论界表示,流行语在某种意义上反映出网民的情绪和心态。旅美学者谢选骏表示,很多网络流行语是一种隐语,隐语使用多了,说明网民没有言论安全保障:“主要可能是由于缺乏言论自由和言论的安全保障上这些问题造成的。中国这个网络隐喻吧, 我们姑且称之为‘隐喻’, 或者一些特别奇怪的典故, 他的目的在于隐藏一些直接地批评。他可以用一些‘隐喻’我们刚才说到,它用一些谐声字来做到这一点。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中国这样的缺乏言论保障的社会环境之下的。因为有些东西你直接批评这种现象的话, 会招惹政治上的麻烦, 或者干脆就在网络上被封掉了。”

讨论:2009年中国网络流行语

你如果问在中国大陆接受语言教育的人“语言是什么东西”,多数人会告诉你,“语言是表达思想的工具”– 教科书是这么说的,老师也是这么说的。而今天,这个定义显然已经远远地不够用了:网络上很多流行语显然并不表达多少思想,而只是传达一种感觉、一种情绪,一种心态,一种心有灵犀一点通的直觉。

搜狐网的报道归纳出四类网络流行语,分别是:1)采自社会事件的写实类,如“躲猫猫”、“70码”等;2)幽默调侃类,如“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等;3)无意义类,如“贾君鹏,你妈叫你回家吃饭”;4)需求关怀类,如“拜春哥,不挂科”等等。其中,有些流行语从修辞角度看还真是不赖,如“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说的很凄婉。

很显然,这些流行语,因为是在“同声相应”的网友们中间流传的,所以具有搞笑性。旅美学者朱学渊表示,语言需要有新的语汇,也可以诙谐,但是过多搞笑,也许反映了一些年轻人对前途感受的不确定性:“语言的更新反而创作出很多的新的词汇,这是一种言论发展的一种表现。 但是过多的使用的搞笑的语言, 反映了新的一代他们对前途的不确定性。”

旅美学者谢选骏表示,很多网络流行语是一种隐语,隐语使用多了,说明网民没有言论安全保障:“主要可能是由于缺乏言论自由和言论的安全保障上这些问题造成的。中国这个网络隐喻吧, 我们姑且称之为‘隐喻’, 或者一些特别奇怪的典故, 他的目的在于隐藏一些直接地批评。他可以用一些‘隐喻’我们刚才说到,它用一些谐声字来做到这一点。这种现象主要发生在中国这样的缺乏言论保障的社会环境之下的。因为有些东西你直接批评这种现象的话, 会招惹政治上的麻烦, 或者干脆就在网络上被封掉了。”

朱学渊表示,在言论不自由的情况下,一些人只好用俏皮话来冷嘲热讽:“在一个专制社会里边,青年一代没办法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因此他就采用了这样一种‘躲猫猫’的态度来表达。言论不自由的情况下, 大家只能说说俏皮话而已, 是不是? 那里边就要打擦边球啊,要说一些调侃的话呀, 但是他们又不敢以非常尖锐的语言表达他们的政治上的一些意图。任何一个社会有什么思想, 如果可以让大家充分正面地表达的话,就不要采取这样一些好像说相声一样的表达。”

搜狐网的报道在介绍第三类流行语的时候,指出贾君鹏事件背后的“集体空虚”。对此,学者朱学渊表示,空虚是肤浅、没有心灵依托的表现:“有些人就是比较肤浅,找不到心里的依托的这样一种人,每个社会都是存在的。而且中国的教育,或者各方面能够把大家从一种彷徨中呼唤出来的这样一种文学艺术、这样一种社会环境,我觉得是很不够的。我做人做一辈子,我没有觉得空虚过,永远都有事情可干,我永远都在学习,所以我从来没有一天觉得空虚。我曾经被打成反革命, 但三天以后我又正确对待人生,是不是?我争取啊,把自己心理平衡过来,正确对待,然后继续前进。”

谢选骏说,现在许多年青人不愁吃穿,反而会很空虚:“如果从一个社会层面上看,这么多人一块空虚无聊那显然就是一个社会现象了。我觉得人物质丰富会造成精神空虚,相反物质匮乏会造成人的精神充实。在没有饭吃的时候,人就会有很多崇高的理想产生出来了。这个不是搞笑的说法, 这个是心理学一个研究的结论。中国有这么多啃老族,那都是独生子女啊。父母两个人养着他一个孩子,给他花,给他用,那他当然就会精神空虚了,这种年轻人。他有精力没地方用,可不就精神空虚吗?相反的过去就是说像我们小时候,父母都没有什么时间管我们的,压力很大,自己人身安全没有保障, 挨批挨斗被审查,所以都很紧张,根本就顾不了我们的小孩子。所以我们就物质上很匮乏,所以我们就很理想主义那时候。”

这位学者说,网络流行语是一种亚文化,会不断消失和更新,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所以叫做网络造成的一种亚文化,因为它不是主流文化。 主流文化都收集到词典里去了,这些‘躲猫猫’这些词汇都收到词典里。但是收进词典之前的这种属于叫做 亚文化。 当然网络上的这种亚文化东西是非常不稳定的。因为网络社群是很不稳定, 那当然在这个交流过程中就形成了很多的特别的术语。这种术语一般都是譬如朝露,他经常变化, 然后可能就消失了过一阵儿,然后过一阵儿又出来一些新的,这变化很快了。”

搜狐网相关报道有这么一句话: 网民如果“将注意力和重心更多地放到实际生活当中,可以避免或改善一些消极心态,同时这也需要社会提供更多的途径帮助个人实现自我价值。”

这是自由亚洲电台记者杨家岱的采访报道。

http://www.rfa.org/mandarin/yataibaodao/wang-02192010095435.html

中国互联网管制与表达的博弈(肖强)

在2009年底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了一份《中国互联网舆情分析报告》。这个舆情分析报告是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的三位有经验的分析师祝华新、单学刚、胡江春,在连续三年写舆情报告的基础上,写出的这份在我看来,研究上可以称为严谨的一份分析报告。

对于中国的互联网在2009年产生的种种重大事件、以及网络语言、网民参与、包括媒体本身的变化,这份报告都有非常清晰的描述。我注意到的是,报告的第三段和第四段对于互联网和手机的结合、以及互联网对传统媒体的结合,来分析网络舆论的影响是相当到位的。

比如说,它的第三段讲互联网与手机的结合,特别提到了微博客。所谓微博客就是经常用手机或者是电脑本身,可以轻易发布一次不超过140字的这种或者是推特、或者是新浪微博等等、简单易行而又非常使用广泛的一种博客和社交网络形式。

那么就从推特来说,一些意见领袖跟从者过旺。根据这个报告的分析,说他们在网民中的感召力和煽动性极强。报告说,与西方微博客多谈论网民的日常起居不同,中国的微博客强烈关注时事。网民呢,通过“跟从”链接形成的微博客群落,相当于一个小型的时政新闻平台和论坛。

而由普通网民临时客串的“公民报道者”,可在微博客上对突发事件进行“现场直播”。报告还特别举了一个2009年“石首”公共事件。那是当地的警方和民众因为一起死亡事件发生的大规模暴力冲突。在这个事件中,一位匿名网民在当时还没有被关闭的微博客饭否网上,石首实时播报了街头消息大概200条。

而这些微博客呢,根据这个报告说,有效地突破了某些信息屏障。其实这里指的就是中国政府的网络管制。说信息赶在了传统媒体报道和政府新闻报道的前面,第一时间发布了大量第一手的信息,成为杀伤力最强的舆论载体。对于微博客对传统媒体的影响,在我看来,这份互联网公共舆论的分析报告说得是非常到位。

那么从更广泛看来,一份研究报告对中国政府的网络管制者,又在起着什么样的儆醒作用呢?因为是一个一党专制的制度,那么网络媒体在民智渐开的情况下,越来越赋予民众过去没有过的话语权。而网上的言论,也越来越独立、越来越多元。民众的声音也得到了更多的表达。

对于中国的网络控制者来说,他们并不是顺应这样一个越来越透明的、越来越表达自由的增长潮流,而是在恐惧中国政府的合法性在这种民意表达的网络时代不断地受到挑战。

于是在网民不断冲破言论封锁的时候,我们看到的另一个现象,就是中国互联网管制一波接一波,而力度也越来越强。象这样的一个管制和表达的博弈,在未来的很长一段时间、在中国的互联网上,还会一直持续下去。

(文章只代表特约评论员个人的立场和观点)(根据录音整理,未经作者审校)

收藏与分享

标签:,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