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治安:是“疏”是“堵”?

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2月25日发布的2010年中国法治蓝皮书警告说,中国犯罪现象急速增加,社会治安面临严峻考验。

这份题为《中国法治发展报告 No.8(2010)》的蓝皮书指出,仅2009年头10个月,治安案件数量就同比增加了20%。报告公布的数字同时显示,刑事罪案比前一年增加了近9%。

蓝皮书称,中国暴力犯罪、侵犯财产犯罪、黑社会犯罪以及群体事件都呈上升趋势。

蓝皮书同时预言,中国2010年将继续面临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

中国特色

中国学者认为,罪案上升的原因是社会贫富差距的加大和社会矛盾的激化。

香港科技大学社会学教授丁学良就此接受BBC中文网采访时说,犯罪率的持续上升是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大趋势和共有问题,可以归因到个人自由程度的增加、人口的大规模流动已经通讯、交通、金融的发展。

但丁学良也指出,中国的犯罪问题和其他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相比又有几个特点:

一是中国是“小社会大政府”,和其他国家相比中国政府更强势,因此理应犯罪率比其他发展中国家低得多,但事实上这个结果并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出现。

二是中国的低犯罪率只出现在了政治中心城市,其它地区和这些政治中心相比犯罪率偏高。也就是说,中国强势的治安手段并不是用来保证普通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而是为了确保“不出事”。

三是中国的治安往往是运动式的,周期性地进行“扫黑”、“扫黄”、“严打”等运动。

知易行难

这次的蓝皮书警告说,中国2010年仍不会完全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预计暴力犯罪、侵犯财产犯罪、经济犯罪可能会持续增加。

中国社科院的学者因此敦促当局改善民生,推动社会稳定。

就此丁学良指出,这些提议在司法治理之外强调了社会治理的重要性,是很合理的想法。但问题是,在中国很多合理的东西得不到有效实施。

消除社会矛盾不仅需要资源,还需要好的管理体制。

丁学良说,改善民生、消除社会矛盾既需要经济资源——比如进行社会扶助和救济,更需要社会管理方式的转变和改善。

他谈到,中国有一个现象是很多矛盾的起因很小,但因为得不到妥善、公正的解决, 积累到最后以爆炸性的发式迸发出来,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他同时指出,虽然中央政府有缓解社会矛盾的意愿和资源,经过层层官僚体制,真正到有怨言的底层那里已经所剩无几。

因此,透明、廉政的渠道才是关键。

是“疏”还是“堵”?

针对犯罪问题,中国学者们提出在打击方面应该“宽严相济”。建议在严厉打击暴力犯罪以及黑社会的同时推动轻刑化、非监禁化和刑罚结构改革。

但丁学良指出,中国治安治理方面一个突出问题是一切“政治挂帅”导致的警力配置严重不合理。

他说,如今中国警察的资源、装备和90年代初“警察骑自行车,罪犯开摩托车”的状况相比已经是天壤之别。

但问题是,一个哪怕七、八十岁的老人,如果当局怕他(她)“对社会有什么影响”,也可以拿出四、五个警察24小时看着他(她),比如对那些“六四”死难者家属。

丁学良说,更严重的是中国目前有一种把所谓“政治问题”夸大到“脱离现实的程度”的趋势,使得警力配置不合理现象更加严重。

乐安
BBC中文网记者

http://www.bbc.co.uk/zhongwen/simp/china/2010/02/100225_ana_china_crime.shtml

收藏与分享

标签:, ,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