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与政治 看《城市广场》后
“宗教和自由,自由和爱情,爱情和理想,理想和生命:这些已经在电影中千千万万遍展示过的矛盾元素这次被黏贴在了传记片上——不消说,希帕提娅和电影一样精彩。”——这是《综艺》杂志对电影《城市广场》的评论,然而在我看过这部有着宏大场面的人物传记片后,引起我思考的却是宗教与政治的关系。
宗教的目的是什么?它在人类社会里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当然我不是宗教人士也没有宗教信仰,带着这样的问题我在聊天群里与人交流,然而在我的心里其时已经隐约的有了答案,我只不过是想证明它的正确性。
宗教亦是政治
说到宗教与政治,我们首先需要明确它们的概念,对宗教我没有什么明确的定义,而对于政治我却记得国父中山先生的话,“政就是众人之事,治就是管理,管理众人之事,就是政治。”在人类氏族社会(包括现存的原始部落)里,维护秩序靠得就是宗教信仰(或图腾崇拜)与戒律,这亦是法律;而执事掌管者都是祭祀与长老,它们就是政府和法官。由于可见,宗教是最早的人类政治。
有网友言“政治,正治也。以正治国之道;宗教亦治心。”但不管治国还是治心本质都是治人之道,亦政治。只不过后来的社会以法制(或法治)取代了“神”治。从无神论者(我)的观点来看,这是人类社会取得的巨大的进步。也正是人类社会挣脱了宗教的统治,才得以实现今日的成就。由此反观宗教统治时期,我们更多看到是只有桎酷与仇杀。
《城市广场》就记录了这样一个事实。以下内容出自电影介绍:
【希帕提娅其人】
在1600年前的亚历山大港的大图书馆时代中,希帕提娅这个貌美的女子是世界顶尖的数学家与天文学家之一。他的父亲是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赛昂(Theon),希帕提娅曾帮助她的父亲修订了托勒密的《天文学大全》和欧几里得的《几何学原本》。在他们的修订和勘误下,《几何学原本》就成了定本。在希帕提娅其后的生涯里,她独自一人补注了代数之父丢番图的《代数》和阿波罗尼斯的《圆锥曲线》。在希帕提娅30岁的时候,她就成为了新柏拉图哲学学派的的学术领袖,名动天下。随后,她便在亚利山大港教授哲学和数学,直到基督教迫害致死。
412年,西里尔就任基督教的大主教,他于亚利山大港的长官俄瑞斯忒斯之间的政治斗争也随之白热化。当时,由于基督教慢慢兴起,加之亚历山大港位于地中海南端的要塞重地,教会和罗马贵族都想领导此地的思想权并掌握统治权,所以基督教和政府的斗争在亚利山大港便异常激烈,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杰出的女性学者希帕提娅。当时,希帕提娅在学习数学和哲学的时候就遭到了基督教会的不满,加之她又与罗马贵族交往甚密,基督教会一直视其为眼中钉。最后,他没能逃脱基督教会的迫害,成为了宗教和科学角力下的牺牲品。她的死,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她被一个僧侣残忍谋杀,一说她被一群基督教的狂热分子处以凌迟致死。
希帕提娅的死,早已被西方世界作为“文明消失”的象征而供奉,在她死后,亚利山大港也逐渐失去了吸引一流科学家前来教学的魅力。由于希帕提娅是一个美貌和智慧并兼的女子,所以她的死也经常被文艺作品渲染成浪漫主义的终结。
【电影幕后故事】
导演阿曼巴说:“没有资料的确是一件令人头疼的事情,我们只有把所有已知的能找得到的东西摆在一起,然后从中找出希帕提娅一生的主线。我和我的剧组一直都在考虑,她的死究竟意味着什么,究竟对亚利山大港有着什么样的影响,对整个世界的文明的进程有着什么样的作用。
编剧马特奥·希尔说:“我想展示的是一个处于男权世界中的女性形象。虽然她有高超的智慧、倾城的容貌,但是她始终敌不过命运的安排。宗教的力量是巨大的,个人无论再杰出,也逃不过宗教和政治的摆布。这不仅是希帕提娅个人的悲剧,也是文明史的悲剧。”
为了让影片更具有观赏性,导演设置了一组相互补充的人物:亚利山大港的长官俄瑞斯忒斯和希帕提娅的贴身奴隶达乌斯。在影片里,俄瑞斯忒斯是反基督教的代表,他是希帕提娅的学生,并狂热地爱恋着自己的老师,他希望希帕提娅能和自己结婚,又不希望这段婚姻毁了希帕提娅的自由。扮演俄瑞斯忒斯的奥斯卡·伊萨克说:“实际上,我觉得俄瑞斯忒斯是一个理性的教徒,他一方面崇尚科学,另一方面又恪守自己的信仰。所以我觉得他是一个分裂的人物,他一直处在爱情的被动位置上,却又能时而跳出他和希帕提娅的爱情,冷眼旁观着这一切。我在电影里想加强表现他人性的一面,他并不是一般认为的暴君。”
达乌斯这个角色一样是充满两面性的。一方面,他仰慕希帕提娅的美貌和智慧,另一方面他又自卑与自己的身份。虽然他对希帕提娅充满了敬仰,但是他最后还是投身于基督教的洪流中。麦克思·明格拉说:“达乌斯是一个奴隶,他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他的焦虑和愤懑都来自于认可的缺失。所以他最后不得不选择基督教,只有在那里,他才不是什么人的奴隶。”
——在此无言的签名 BWB

标签: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