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报:未来是“湿”的,别把它晾干

2010年IT领袖峰会于3月27日在深圳拉开帷幕,深圳代市长王荣在与凤凰网科技独家对话时表示:未来将把深圳打造成为互联网特区。与此同时,参与峰会的多位业内企业家如马化腾、王志东、丁健、王维嘉等人则抱怨互联网一刀切的监管方式不利于企业长远发展。

数字化生存时代,不独是IT产业呼吁放松管制或所谓划定特区,几乎每一个行业都在分享着互联网这个共有媒体巨无霸的种种好处,人们对于互联网时代的技术革命所带来的趋势—人与人可以超越传统地域限制,基于正义、公平和热爱灵活而有效地联结起来从事各种近乎前所未有的人类行动,已经毫无疑义。

事实上,这种趋势还影响了中国的政治生态,渗入公民参政领域。

早在2008年6月20日,中国国家最高领导人胡锦涛做客人民网同网民在线交流,成为中央高层带头开启网络问政的历史性时刻。此后的连续两年,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全国两会前与网民在线交流成为一道推进网络民主的风景线。而各地的“网络问政”举措也在逐步常态化和制度化,从广东省领导邀网民“灌水”、“拍砖”,到“网络问政”被写入安徽省政府工作报告,“网络问政”正在成为公民渗入政治空间的加湿器,如同新媒体研究者胡泳在翻译克莱·舍基关于网络组织的专著所言的,“未来是湿的”,意即互联网空间提供了一种无组织的组织,这种组织的特点就是,它如同一个湿漉漉的共有世界,看不到边界却有黏性,将人与人按照各种自设规则联结起来。

然而,不管“世界是平的”还是“未来是湿的”,加诸网络世界的各种基于管理的便利而形成的“过度管制”正在成为实现互联网核心价值—“免于信息匮乏”的一道屏障。

如果说互联网监管的正当性在于避免有害信息对人类的侵蚀,犹如为躯体避免感冒而打一针有效的流感疫苗,那么,各种变异了、走样的过度管制则犹如一针针毒疫苗,扎在了以创新和信息共享为核心价值的IT企业乃至各个从互联网获利的行业中,以及日益离不开分享信息的公众身上,使他们在一个信息过剩的时代害了信息匮乏病。

迫切需要根除“信息匮乏症”的,不仅仅是企业和公民,政府施政也在信息过剩时代陷入信息不对称的困局之中,对于官员来说,获得执政的充分知情权也是他们的迫切需要。

早在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闭幕后,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谈到中国互联网问题时说:“我想先引用两句话,一句是萧伯纳说的,‘自由意味着责任’,一句是你们美国的老报人斯特朗斯基说的,‘要讲民主的话,不要关在屋子里只读亚里士多德,要多坐地铁和公共汽车’。中国的互联网一直保持着很快的发展,现在的网民已经超过一亿了。中国政府支持互联网的发展和广泛的应用。作为人民的政府,应该接受群众的民主监督,也包括在网上广泛听取意见,因为只有人民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懈怠。”

“自由意味着责任”,对于某些具体的监管部门来说,却是“责任意味着不自由”,一些人基于自保逻辑而对互联网采取“宁可错杀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网”的做法,不仅引起了相关企业的强烈反弹,损害着企业的创新和发展,而且,也损害着公民免于信息匮乏的自由。这种非人性化的、一刀切的偷懒做法,完全违背了互联网精神和信息社会协同生产的核心价值,更违背了中央的开放精神。

决策部门已经意识到,互联网对于经济的发展已经完全不可切割,有些基于维稳需要的特殊地区的管制,依然离不开遵循一定的商业规则,否则就是与“发展就是硬道理”的改革开放30年成果过不去了。

因此,深圳意图谋求互联网特区,恰恰符合发展进步的逻辑:让人们分享人类技术革命的成果,让公民享有在网上发表监督政府言论的自由和权利。

文章来源:时代周报

收藏与分享

标签:,

Leave a Reply